距離林捷創立的第一家無人便利店“簡24”開業已經過去了三個多月。

 

據億邦動力網瞭解,儘管目前只有一家門店,林捷在今年年初還是獲得了資本千萬美元級別的投資,他選擇不透露具體金額是因為後續還會有資本跟進。

 

眼見著同樣打著“商品識別”的其他無人便利店迅速複製落地,或者動不動丟出要開幾百家的豪言壯語,林捷倒也不慌張,他向億邦動力網解釋,這樣的自信來自於他對於零售本質的理解,所以他堅持穩紮穩打。

 

一個重力感應器只要幾塊錢?一個無人便利店技術改造應該花多少錢?林捷向億邦動力網講了講他的簡24以及無人便利店的邏輯。


【推薦學習】

老闆要我寫商品文案不知如何下手?

商品很好卻沒人買?競爭對手賣得更好?

改變從現在開始

教你從人性心理學的角度竊入製作商品介紹頁

商品文案心理學-從0到1寫出讓消費者非你不買的寫作秘技

undefined

 

 


 

對標amazon go

           商品識別與人匹配有多難

 

2017年亞馬遜的Amazon Go無人商店引起關注,“no linesno cash”的方案讓業界大呼亞馬遜將對線下零售業帶來巨大衝擊。

 

沒過多久這一波風就刮倒了中國。

 

林捷很自信地告訴億邦動力網,簡24是與Amazon Go模式最相似的無人便利店。

 

主要可以從三個維度對比:

 

面積:目前簡24第一家門店占地面積為100平方米,這與目前市場上5平方米、10平方米的無人便利店不同。Amazon Go的面積為160平方米,其中有還包括一個30平方米左右與賣場隔離的坐席間。

 

SKU24目前共有1500SKU,其中生鮮產品占比40%、優酪乳、盒飯、關東煮等品類占比40%,剩下的為常規商品。目前市場上的無人便利店品類僅為200個~300SKU不等。

 

技術:視覺識別。林捷介紹,目前國內的無人便利店普遍還是使用RFID技術或者掃碼購來完成交易。而簡24不僅可以做商品識別,重點是做到商品與人的匹配。

 

林捷認為大眾對視覺識別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刷臉”上,實際上“刷臉”是視覺識別裡最簡單、最容易實現的功能。

 

“對無人便利店來說,不是你刷一下臉進門,出門時刷一下臉就支付那麼簡單,還有很多難題:比如多人同時入場如何識別?消費者帶個帽子怎麼識別?消費者的臉和他拿的商品怎麼匹配等等。”

 

林捷坦承要完成商品識別與人匹配太難了。

 

商品識別主要涉及電腦視覺,是對貨架上商品資訊變更的識別。

 

據億邦動力網瞭解,亞馬遜Amazon Go是利用感測融合技術,通過手勢識別、紅外感測器、壓力感應裝置、荷載感測器來判斷用戶取走了哪些商品以及放回了多少商品。

 

然而Amazon Go的技術成本太高。為了在有限的成本裡完成店鋪的改造,簡24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術的研發和升級上。

 

據林捷介紹,目前簡24團隊共有50人的技術團隊,第二代店鋪所有的技術從視覺到硬體都為自主開發。

 

24第一家店鋪內部共設有30餘個攝像頭,這些攝像頭除了負責面部識別、消費者的體態識別以及商品識別。

 

商品貨架上的重力感應器則是林捷在淘寶上幾塊錢買回來的,他說精准到毫克的重力感應器的確會貴一些,但是貨架對於精准度的需求並沒有那麼高,經過技術團隊的功能師測試組裝,設計集成線路板後搭建自主的貨架。“自主設計貨架是要保證貨架能容納感應器的線路。”林捷解釋。

 

所以消費者在拿起貨品後,可以通過貨位與貨架重量感應識別商品,這是第一道防線;視覺則作為第二道防線保證商品識別的準確性。

 

 

技術or運營?

           無人便利店的門檻在哪兒

 

儘管技術的自主擁有看似給簡24建立了自己的壁壘,但是林捷認為對於無人便利店來說真正的技術壁壘在於“思路”。

 

“匹配人和商品這件事有一千種方法,每種方法成本不一樣、實施路徑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所謂思路是指你能否找到一種成本最優、效益最高的方法。”

 

在當前技術的瓶頸下,林捷也不完全是個較真的“極客”。他認為有些問題如果技術暫時無法解決,就通過運營來解決。

 

比如困擾不少無人便利店的”多人場景“的問題,很多企業頭疼如果很多人同時拿一個貨架的產品無法識別怎麼辦,林捷說,這種場面問題亞馬遜的200多位科學家花費3年的時間都沒有解決,你為什麼要糾結?

 

”我們讓運營人員指導消費者排隊就好了,大家排隊拿東西最後在購物上的單位時間依然很短。”

 

這也體現了林捷自己對於“無人便利店”的理解。

 

他告訴億邦動力網,無人便利店並不是“無人值守”。

 

“直白地說,我是個會賣關東煮的百平方米的便利店,一定會有打掃衛生、整理貨架的工作人員,我只是沒有收銀員。”

 

林捷表示,目前簡24店鋪裡共有5位工作人員,2人一班輪值(午餐高峰期時偶爾為3人)。

 

另外據林捷介紹,簡24擁有非常完整的使用者流覽資料和視覺資料,這不只是一張用戶的臉部畫像,而是他的整個體態以及對商品的反應。“我們會根據這些資料慢慢做一些行銷和推廣,同時我們還做了貨架全面系統,它會根據使用者在每個貨架前面停留的熱力圖,然後去調整貨架上面的商品。”

 

 

成本控制:

           無法迅速複製的理由

 

無人便利店聽起來極為“高大上”,各種生物識別、視覺識別、重力感應技術讓其感覺”很貴“。

 

但在林捷看來,現在做的無人便利店未來是要當作便利店的解決方案來複製和落地的,一個單價上百萬的無人便利店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在回應三個月僅開一家線下店時,林捷告訴億邦動力網,如果不計算成本簡24也可以快速複製,但是在控制成本的情況下保證準確率卻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進行演算法反覆運算。”

 

“你用一個1.5萬元的攝像頭和500元攝像頭效果肯定不一樣,但是在零售店場景下動輒使用高價的硬體,根本收不回投資。”

 

 

同時RFID技術方案的每個標籤需要約0.5元的成本,這讓普通的便利店也無法承受。

 

林捷吐槽稱,有同行為了做到更好的商品識別就把本應該是5-6層的貨架設計成為4曾,這樣層高高一些,能夠方更多的攝像頭與商品識別的硬體。“但這樣非常損傷便利店的坪效,一個便利店面積本身就不大,少一層貨架就會減少SKU,這種得不償失的行為並不適合零售行業。”

 

所以在林捷的規劃中,在一百平方米的規模便利店改造成本應該控制在十萬元以內才合理,更小面積的店鋪,如5平方米以內的店鋪成本不應該超過四萬元。

 

不過這也不代表簡24註定“慢成長”,林捷表示,2018年簡24的目標是線下店200家,“我們要把技術和體驗打磨到能夠複製的時候去快速擴張。

 

 

本文轉載自《億邦動力網

 

 

【特別提醒】 點擊下圖,立刻 開啟你的商業智慧

undefined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無人商店 創業思路 簡24
    全站熱搜

    品牌跨境加速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